从 黄小厨 到 爹味男,黄磊的 “塌房” 之路与慢综艺的兴衰

2025-04-05 03:15:51百草野

2024年秋天,一场关于“黄磊做饭到底能不能吃”的互联网狂欢悄然爆发。

曾经在《向往的生活》里被捧上“神坛”的黄小厨,突然成了全网考古的“翻车现场”——半生不熟的豆角、齁咸的炒肝、用山楂炒的锅包肉,连同他那些“人生导师”式的发言,被网友做成表情包疯狂传播。

这场看似荒诞的舆论风暴背后,藏着娱乐圈人设经济的脆弱真相,更折射出慢综艺从“诗与远方”到“尴尬现场”的集体困局。

当“黄小厨”成了“厨房杀手”七年前,《向往的生活》开播时,黄磊系着围裙在灶台前炒菜的身影,曾让无数观众心生向往。那时候,“黄小厨”三个字是温暖与烟火气的代名词:他能为Angelababy复刻东坡肉,给陈赫炖出佛跳墙,仿佛没有他搞不定的美食。何炅那句“黄老师做的饭有家的味道”,成了节目最深入人心的标签。

然而时间是最残酷的考古学家。当节目停播后,网友们翻出旧片段逐帧审判:大张伟被咸到皱眉的炒肝、那英直言“没味道”的鸡爪、让宋丹丹食物中毒的豆角……更荒诞的是,黄磊在厨房里用手抓番茄、用整个山楂炒菜的“迷惑操作”,让#黄磊做饭#话题播放量冲上3亿。曾经被美颜滤镜遮盖的细节,在短视频时代被无限放大,那些温馨的“家宴”画面,突然变成了大型打脸现场。

有网友调侃:“以前看黄磊做饭觉得岁月静好,现在看像在看《绝命毒师》。”这种集体反讽背后,是观众对“完美人设”的逆反——当发现精心包装的厨艺经不起推敲,曾经被仰望的“神坛”瞬间成了笑话。

从“人生导师”到“油腻说教”如果说厨艺翻车只是技术问题,那么黄磊在节目中的“导师病”则引发了更深层的情感抵触。当他对着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梁大谈“运动员比的不是技术”,当他在镜头前反复强调“演员比运动员更辛苦”,那些试图展现智慧的发言,在观众耳中逐渐变成了“爹味说教”。

这种观感转变并非偶然。早年间,黄磊凭借《人间四月天》里的文艺气质和北电教师的身份,成功树立起“智者”形象。但当他带着这份优越感走进慢综艺,在田间地头也要给年轻人“上课”时,观众终于忍无可忍:“看他切个菜都要教你做人,真的窒息。”这种情绪爆发,本质上是对“中年权威”的集体反抗。当90后、00后观众成为主流,他们更渴望看到真实平等的对话,而非单向度的说教。黄磊在采访中那句“能娱乐别人也挺好”的回应,看似豁达,却暴露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认知鸿沟——大众要的不是“被娱乐”,而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当情怀耗尽之后黄磊的舆论塌方,恰逢慢综艺市场的整体降温。《向往的生活》收官时收视率已不足巅峰期三分之一,《中餐厅》《亲爱的客栈》等节目也陷入创新乏力。这看似巧合的同步衰落,实则暗含必然逻辑。

慢综艺曾凭借“逃离都市”的概念击中时代痛点:2016年前后,正是社畜文化盛行、内卷焦虑初现的节点。节目里劈柴生火、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为观众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精神避风港。黄磊在蘑菇屋做饭的画面,本质上是一剂对抗快节奏生活的安慰剂。

但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真实的生存焦虑取代了小资情调,这种人造的“诗与远方”就显得格外刺眼。观众开始清醒:明星们白天种地晚上住民宿的“农家乐”,和普通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根本是两回事。更致命的是,当节目组不断重复“做饭—聊天—感动”的套路,连黄磊本人都曾在镜头前疲惫地说:“我真的做不动十二个人的饭了。”这种疲惫感最终穿透屏幕。当观众发现连明星都在硬撑“岁月静好”,慢综艺最后的滤镜也碎了一地。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真实”?

黄磊的塌房事件给娱乐圈敲响警钟:在人设经济进入下半场的今天,观众要的不是360度无死角的完美偶像,而是能坦然展现局限性的真实个体。就像网友说的:“如果黄磊当初承认自己只是爱做饭的业余选手,而不是硬凹专业大厨人设,现在根本不会被群嘲。”对于慢综艺而言,这场危机或许是个转机。当“造梦”模式失效,

创作者必须直面真实的生活肌理——不是让明星表演田园牧歌,而是展现普通人真实的劳作与欢笑;不是用滤镜美化农村,而是记录土地真实的粗粝与生命力。

在乌镇戏剧节上,黄磊调侃自己成了“搞笑素材”。这句话无意间道破真相:在这个解构一切的时代,与其费力维持虚假人设,不如学会与不完美和解。毕竟,真实的生活从来不需要完美的主角,只需要诚恳的讲述者。

“你如何看待明星人设崩塌?如果《向往的生活》重启,你希望看到怎样的改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end-(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左手嗑糖,右手扒瓜,在娱乐圈的草野间,做个快乐的猹点个在看‘❤️’与你准时相约,星标我们,第一时间接收最新动态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