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醴泉焕新生:烟台啤酒厂蝶变城市文旅新地标 ——探访芝罘区工业遗产活化实践

2025-04-04 12:02:17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孙忠涛通讯员翟梅杰于馨杰李佳烟台报道

斑驳的砖墙上,藤蔓攀附着时光的褶皱;锈迹斑驳的发酵罐旁,霓虹灯光悄然点亮未来。在烟台市芝罘区环山路100号,这座承载着民族工业百年荣光的烟台啤酒老厂,正以一场“历史唤醒未来”的城市更新实验,书写着工业遗产与现代文明的交响乐章。

实业救国的时代印记

1920年,胶东商人王益斋等人怀揣“实业救国”的宏愿,在烟台南山虎岩泉畔创立“胶东醴泉啤酒工厂”,开启了民族资本独立酿造啤酒的先河。这里诞生了无数个“第一”:自种酒花、分离国产酵母、打破外国技术垄断……20世纪30年代,三光牌啤酒远销上海滩,与外商展开“啤酒大战”,在霓虹灯下的十里洋场树起民族工业的旗帜。

百年间,烟台啤酒历经资本耗尽、战争动荡、技术封锁,却始终未卖厂求安。其办公楼、地契、商标、账本等档案,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不可多得的民族工业遗产”。2021年,烟台啤酒老厂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这些斑驳的砖墙与锈迹斑斑的发酵罐,正式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物化丰碑。

工业遗存的“二次发酵”

在芝罘区“金岸银线”城市更新战略中,烟台啤酒厂老厂区的改造被赋予双重使命:既要守护历史根脉,又要激活产业动能。项目创新提出“空间叙事+产业赋能”模式,将68亩厂区规划为“一馆一坊一街一中心”的文旅综合体。百年啤酒博物馆以老办公楼为载体,通过全息投影再现1926年醴泉工厂的酿酒场景,陈列从手摇灌装机到智能生产线的新旧设备对比,让参观者触摸民族工业的进化轨迹;精酿工坊保留老糖化车间的主体结构,游客可亲手参与从麦芽粉碎到发酵罐装的12道工序,在蒸汽氤氲中感受“啤酒诞生记”。

改造更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共谋。设计师将厂区西侧的废弃钢架改造成20米高的光影艺术塔,夜间用激光投射百年商标演变史;区块链技术为1920年的地契铸造数字藏品,让历史档案在元宇宙中永续传承。产业联动同样令人瞩目:老厂精酿工坊与牟平区50万千升产能的智能产业园形成“前店后厂”模式,传统工艺与物联网、AI质检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正如项目总工程师所言:“这里既是工业遗产的展陈馆,更是未来产业的试验场。”

城市记忆的当代延续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厂里的啤酒曾远销南洋。如今他竟对着老设备惊叹‘像科幻片’!”老职工的话道出了代际认知的有趣碰撞。项目团队发起“城市记忆计划”,向市民征集老照片、工牌、生产日记等物件,将其转化为博物馆的互动展项;社区艺术家带领居民用啤酒瓶碎片创作马赛克墙绘,让工业符号融入市井生活。这种参与式更新,使老厂区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市民情感共鸣的载体。

空间联结更重塑着城市文旅格局。通过空中连廊与地下慢行系统,啤酒厂与1公里外的南山公园、朝阳街历史街区无缝衔接,形成“工业遗产+自然生态+近代建筑”的黄金文旅带。未来,这里将打造全时态体验场景:清晨的博物馆研学课堂、午后的精酿品鉴会、夜幕下的啤酒音乐节,让游客在24小时里感受烟台从历史纵深到现代潮流的跃动。正如记者所撰:“芝罘的砖,正在光的窖池里二次发酵……”

向新而生的城市宣言

从王益斋“实业救国”的呐喊,到如今工业遗存与数字文明的碰撞,烟台啤酒厂的蝶变是芝罘区城市更新哲学的缩影。这里拒绝“推倒重建”的粗暴逻辑,而是用“微创手术”激活历史基因——老锅炉房变身文创孵化器,青年设计师在此研发啤酒花香薰、酒花面膜等衍生产品;锈蚀的管道系统被改造成声光艺术装置,每当游客靠近便会响起20世纪20年代的工厂号子。这种“新旧共生”的模式,让工业遗产不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反而成为城市创新的策源地。

芝罘区的实践更指向中国城市更新的未来方向。作为全区23个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旗舰工程”,啤酒厂改造示范了工业遗产活化的三重价值:用文化赋值重塑空间功能,用技术赋能升级产业形态,用情感联结唤醒集体记忆。当百年醴泉在新时代“二次发酵”,这座城市的回答振聋发聩:真正的更新不是告别过去,而是让历史与未来在当下热烈相拥。

作为山东工业遗产活化标杆,烟台啤酒厂的重生不仅是芝罘区“金岸银线”战略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国城市更新运动的生动注脚。当游客举起泛着琥珀光泽的精酿啤酒,品味的不仅是百年工艺的醇香,更是一座城市向新而生的底气——在这里,每块铭刻时光的砖石都在诉说:历史从未退场,它正以创新的姿态,与未来干杯。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