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见贵图 | 打卡地+1!来看新晋阅读空间里的贵州“文化迪士尼”

2025-07-20 17:16:20多彩贵州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咿~呀~”一声高亢的阳戏唱腔划破市集喧嚣;

蓝白染料飞溅,扎染扇面秒变“抽象派大作”;

布依彩裙翩跹转圈圈,市集化身民族T台秀;

尝口香酥鸭,再卷个丝娃娃,舌尖上的非遗让人直呼“再来一份!”

你能猜到吗,这样鲜活的非遗市集情景,来自于一场阅读推广活动。

万卷非遗奇妙集,让文化“潮”起来

近日,持续至8月31日的“黔凉为伴爽阅书香”第二届避暑季阅读推广活动,正延伸至全省300多场融合了“阅读+文化+科技”的活动中。

其中,由贵州省图书馆联合省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非遗市集”,不仅用市集的“烟火气”消解了非遗的“距离感”,更将省图新晋阅读空间——“文化遗产馆”具象化,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鼓励读者边翻阅书籍,边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成为全民阅读推广中让阅读“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的生动案例。

读者体验非遗

蜡染的蓝、银饰的光、傩戏的面具、屯堡的鼓点,构成一部“可阅读的贵州文化史”;85项国家级、628项省级非遗,展现着贵州“文化千岛”的多元共生格局。

作为贵州文化传承的“创新实验场”,省图书馆在继“方志馆”“武侠书岛”后,又在北馆4楼开辟一特色阅读空间—“文化遗产馆”。这个空间有什么特别之处?

贵州省图书馆文化遗产馆

记者在馆内看到,从《苗族古歌》到《最后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文化遗产馆整合省图文献资源,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528种613册非遗典籍、文献集中陈列,让文化基因“可视化”。

贵州省图书馆文化遗产馆:528种珍本解锁贵州文化DNA

当书籍成为民族文化的“镜子”,阅读便不再是私人的精神漫游;当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在书页间流动,无形中也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我们希望文化遗产馆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遗产博物馆’。”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付光磊表示,基于文化传承创新、读者需求升级、地域特色彰显的三重考量,省图书馆通过重构阅读空间,让贵州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同时,借助“文献+实物+体验”模式,将非遗从“展柜”搬进“阅读场景”,构建“可触摸、可体验、可参与”的新型文化生态,让“文化认同”从抽象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传得下去的体验。

在文化遗产馆进行的非遗手工课

简单来说,文化遗产馆既是贵州非遗的“活态博物馆”,也是文化传承的“社会实验室”,更是地域发展的“文化IP孵化器”。更通俗的讲,这里将成为阅读空间里的贵州“文化迪斯尼”,成为感知贵州人文气韵的文旅窗口。

构建“可触摸的文化课堂”

付光磊说的这种模式,在“非遗市集”得到了印证。

在非遗扎染扇子体验区,《织物的艺术空间:扎染》文献和扎染扇子体验课结合,让读者既能读懂不同民族的扎染特色,又能亲手尝试“绞扎手法”的技艺。

感受拓印的魅力

在阳戏传习体验课上,《贵阳戏剧史话》文献与阳戏体验课相融合,让图书馆变身“文化游乐场”,将文化记忆变得可翻阅,非遗戏曲的保护从“被动保存”转向“主动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韦丽老师为读者讲扎染技艺

“让普通读者主动阅读文化遗产类书籍并不容易,在博物馆和非遗‘热’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读者和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正从‘看’转向‘参与’,所以文化遗产馆通过‘体验+文献共读’的双轨模式,打破静态阅读局限,进而拉动文旅消费。”付光磊说。

接下来,贵州省图书馆文化遗产馆将让古歌、节庆、技艺走出“玻璃柜”与“大屏”,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将邀请牙舟陶、竹编技艺传承人与学者、读者对话,让传统的“借阅空间”升级为“文化生态场”。

“借阅空间”升级为“文化生态场”

此外,该馆还将以文化遗产馆为传播枢纽,定期策划举办“文化遗产活化”主题沙龙,邀请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者及跨界实践者,围绕“融合创新、活态传承、可持续利用”等议题深入交流,激发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力,助力我省“四大文化工程”落地见效,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目标。

记者应腾陈仕发

一审:张思渝

二审:郭邱磊

三审:张超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