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运动更健康?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研究肌肉“生物钟”成果发表《Nature》子刊

2025-07-17 15:00:08鲁网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7.2)发表了题为“MuscleRev-erbcontrolstime-dependentadaptationstochronicexerciseinmice”的研究论文,系统阐明了骨骼肌生物钟基因Rev-erbα/β在运动适应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肖芳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作者位次:2/3)。

长期以来,运动训练的最佳时机及其潜在生物学机制始终未被充分阐明。尽管运动被广泛认为对代谢健康和肌肉功能具有重要益处,但人们对于“何时运动更有效”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生物钟作为机体调控代谢节律和能量稳态的核心机制,其在骨骼肌运动适应性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通过精细设计的慢性运动训练模型发现:在小鼠的睡前阶段进行低强度跑步训练,可更有效提升肌肉收缩能力和全身葡萄糖耐量,其效果显著优于晨起训练。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晨练最佳”的观点,强调运动的时间选择应结合机体的生物时间窗,即使是温和的运动强度,若与生物节律相契合,也可获得显著的代谢获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中,作者利用骨骼肌特异性Rev-erbα/β敲除小鼠,结合转录组、ChIP-seq和代谢组学分析,证实Rev-erb作为核心昼夜节律转录因子,在调控运动代谢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Rev-erb通过调控下游代谢基因网络,精准调节肌肉对脂肪酸或葡萄糖的能量偏好,进而影响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效率。

本研究的关键突破在于揭示:骨骼肌内在的昼夜节律系统,而非外部进食或运动行为本身,是驱动运动适应产生时间依赖性的核心因素。肌肉中Rev-erb节律的相位变化,与运动刺激之间的协调关系,决定了训练是否能有效诱导有益的代谢重编程与肌肉功能提升。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骨骼肌生物钟功能的理解,也为按时运动干预代谢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在老年人群或代谢性疾病患者中,该机制是否同样适用,并为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精确的时间窗口建议。

该论文成果的取得系三位共同第一作者先后赴美研究、历时五年时间完成。作为国家队医院,齐鲁二院长期以来重视青年医生的国际化培养,大力支持科研协作与国际交流,通过多种渠道为年轻医生搭建海外进修平台,助力其提升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生物钟调控领域的创新研究,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震

猜你喜欢: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