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六月鲎 爬上灶

来 源:泉州晚报 时间:2020-06-30 08:59 作者:泉州人才网

福建是盛产鲎的区域,从立夏至处暑这段时间,涨潮时经常看到雄鲎抱住雌鲎,爬到沙滩上挖穴产卵,因此民谚有“六月鲎,爬上灶”的说法。

那时,鲎的数量多得如同“牛身上的毛——数不清”,而鲎壳被制成勺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闽南也产生了很多与鲎有关的俗语。我的母亲时常漫不经意地说出带有“鲎”字的俗语,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

小时候,母亲让我把白萝卜切成条状,我心里惦记着小伙伴在石埕上跳绳,急忙胡乱地切着,顾不上检查萝卜条的粗细是否均匀。母亲见了,摇摇头说:“大若鲎,小若豆。”这句话指鲎的体积与一粒豆相比,差距太大,不相匹配。母亲没有狠狠责骂,轻轻的一句话却让我脸红到脖子根,懂得做事要认真,不能敷衍。

小学三年级,我转到父亲工作的地方读书。老师指名当众朗读课文,我那带着浓厚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让同学们捧腹大笑,羞得我恨不得地上有条缝可以钻进去。回到家,我扑到母亲怀里,哭着说:“我不想转学了。”母亲耐心地听完我心中的委屈,安慰道:“做鲎瓢毋惊汤烫。”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思中:灶台上的鲎勺原本是坚硬的,可它遇热就软得贴着锅底,把锅里的汤汁来个“一锅端”。人也要像鲎勺一样,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向身边优秀的同学看齐,改正自己的不足。

在我读小学毕业班时,母亲到服装厂做工,我放学时过去给衣服剪线头。母亲耐心地说:“线头都是起始和结尾的线,不能拉扯,只能用剪刀修剪。”而我担心线头没剪干净,非得用力拉起再剪,结果有的地方脱线了,母亲还得挑掉整条线再缝合,真是费时又费力。母亲一边忙,一边说:“好好鲎,刣到屎漏。”这是在批评我不懂运用适当的方法,像《画蛇添足》中的“为蛇足者”一样,把一件简单的好事给办砸了,办坏了。

读初中时的一天早晨,母亲叫我到不远处的沙滩上,看看外公的船进港了吗?我来到沙软如毯的海滩上,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望向海平线,只见海天相接处,一片茫茫,看不到白帆的踪影。是回家告知母亲船还未入港,还是继续等待呢?我想了想,躲在旁边的木麻黄树下,不时翘首眺望远处的海面。从日头初升到日上三竿,我没有盼到外公的船,却等来母亲匆匆而来的身影。母亲看着还在傻等的我,叹了一口气说:“戆蟳等鲎,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要守株待兔。”

闽南语中关于“鲎”的俗语还有很多:鲎角鲎蛲、双鲎无一偶、老实过鲎、做鲎刣无血、山猴不识海鲎……如今,过度捕食、栖息地破坏以及海洋污染,中国鲎的资源面临枯竭,“六月鲎,爬上灶”的壮观景象已难得一见。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国鲎确定为世界性濒危物种。而我,多么希望古老的鲎和含有“鲎”的俗语,能与我们“鲎”会有期。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